被珍藏的宝贝:全球稀有魔力宝贝大赏
澧浦镇是“中国苗木之乡”。这次去澧浦镇,我们不是为了赏花观景,而是奔着一件宝贝。
都说一段道情,唱尽人间沧桑。一根情筒、两片简板,敲打出“唧嘭、唧嘭、唧唧嘭”的清脆渔鼓伴奏声,而这件宝贝就是唱道情的乐器——情筒。
家住澧浦镇的朱顺根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华道情代表性传承人。82岁的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便是:“省里要借去展览,我都舍不得呢!”只见朱顺根的儿子朱跃文小心翼翼地将这件宝贝从盒中取出,通体红润的情筒映入眼帘。虽历经时光打磨,却依旧自带光环。情筒的一侧刻着“光绪戊申”四个大字,让人不禁感叹,百年间,这根情筒不知轮番伴奏了多少话本,那个台上怀抱情筒、手持简板、自行伴奏说唱的人,似乎仍在历史的掌声与喝彩中,“唧嘭、唧唧嘭”地说唱着。
朱顺根介绍,这个情筒之所以能保存百年,是因为竹筒经过了蒸煮工艺,刷上朱砂漆,幸而躲过了岁月的侵蚀。情筒的上方雕刻着吉祥图案,最下方刻有唱道情的乐器、花篮等图案。
展开全文
情筒的另一侧,刻着“叶财水记”。“这是情筒最初主人的名字。”朱顺根说。从情筒制作的年代转至情筒最初拥有的主人,它的背后蕴藏着道情传承起起伏伏的多少故事?
道情亦称“竹琴”“渔鼓”,是中国传统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。这项起源于唐代的民间艺术,至清代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,伴随着浓郁的地方特色,形成了同源异流的曲艺之花,渐而发展成如今的金东道情。
尽管如此,道情的谱系只靠代代口述留存下来。朱顺根年事已高怕将其遗忘,前些年便拿纸笔记录了下来。“父亲所记得的第一代道情传承人是黄银球,他是兰溪人。那时黄银球经常到金华小码头唱道情,渐渐地便传给了小码头附近的方肉冻。”朱跃文说。
父子同台演唱道情
朱顺根是第七代道情传承人。小时家境贫寒,患严重眼疾,15岁时朱顺根遇到了他的师傅夏云登。“我在师傅那里学了1年的道情,之后又随着他唱了3年。”朱顺根说。在那个年代,学道情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可言,徒弟拜师学会后,必须跟随师傅说唱3年才可独自谋生。“很辛苦的,但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学会唱道情。”朱顺根说。
朱跃文打小耳濡目染父亲的道情说唱,作为第八代道情传承人的他,儿时常随父走街串巷,13岁时道情技艺已颇娴熟。步入中年后有感于乡亲对道情的深情,回归家乡继续传承道情。朱跃文说唱道情有别于他的父亲,他将浓厚的金华地方文化融入作品中,并发挥声乐特长创新曲艺,融入了流行演唱、快板等多种表演方式。“我想结合老百姓喜爱的方式去唱。”朱跃文说。
一人一鼓一简板,说唱念白讲故事。时光匆匆,在一代代道情人眼中,那些话本唱尽世间兴衰冷暖,那根百年的情筒,更是让我们看见了文化的传承。
「 往 期 文 章 」
打行锣:锣鼓声声,送福到家丨腔调
金东区融媒体中心
文字:方柯 图片:李玲添
责编:程方雯 审核:吴奕静 监制:陈玉杰
评论